任人唯賢是中國共產黨選拔、培養(yǎng)、使用和管理干部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準則,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和執(zhí)行的組織紀律。
黨章規(guī)定:黨按照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原則選拔干部,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努力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
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作《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明確指出: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該以能否堅決地執(zhí)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
此時,毛澤東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的干部路線是有現實指向性的。全面抗戰(zhàn)已經進行了一年半左右,當年10月,廣州和武漢相繼失守,國民黨的抗戰(zhàn)方針和能力在日本全面侵華的戰(zhàn)略下捉襟見肘,抗戰(zhàn)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相持,把主要戰(zhàn)場轉入敵后,共產黨之于抗戰(zhàn)的領導地位和作用也因此彰顯?!罢温肪€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因此,毛澤東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zhèn)涞念I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加強自身的組織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選賢與能,才能擔負起領導抗戰(zhàn)的歷史使命。
建立一支德才兼?zhèn)涞母刹筷犖椋該摽箲?zhàn)的領導責任,是當時毛澤東提出任人唯賢“立”的意蘊。除此,任人唯賢還有“破”的深意,即破除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選任干部錯誤路線的影響。當時毛澤東講了這樣一段話:“在這個使用干部的問題上,我們民族歷史中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前者是正派的路線,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線。”
土地革命時期,因為“左”傾思想的影響,黨的組織干部路線出現過偏差,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宗派主義,任人唯親。結果是有著豐富斗爭經驗、聯系群眾、能力素質過硬卻疏離于“左”傾路線之外的老干部被“靠邊站”,被打擊、處罰甚至撤換。大批優(yōu)秀的同志因此受到錯誤的處理甚至被誣害,給黨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鑒于此,毛澤東提出任人唯賢,要用德才兼?zhèn)涞臉藴首R別、選拔、考察、使用干部,反對任人唯親,反對宗派主義、山頭主義,要搞“五湖四海”。
自此以后,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被確定下來,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及黨的任務的變化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1977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大,鑒于“文革”的教訓,提出要認真執(zhí)行無產階級“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1982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大,正式確立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根據這一規(guī)定,2002年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和2014年修訂印發(fā)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都明確規(guī)定任人唯賢是選任黨政干部的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