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百年黨史】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

【百年黨史】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

來源: 發(fā)布時間: 2021-09-19 瀏覽:3307 次

△1961年7月1日,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同時正式開館,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

1959年9月19日,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成為獻禮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

紀錄片:現(xiàn)在這里還是平房土屋,明天這里將是高樓大廈。這個宏偉的建設計劃符合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天安門廣場兩側(cè)的居民紛紛遷移。

從中央決定,到設計建成,不到一年的時間,一座氣勢宏偉的建筑出現(xiàn)在天安門廣場東側(cè),與人民大會堂分列左右,遙相呼應。就在兩館施工的同時,中國革命博物館的“中國革命史陳列”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陳列”也在緊張籌備。

△1969年至1983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并,合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原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文物保管部組長 王宏鈞:實際上,是從10月開始到第二年的8月就開始陳列布置,在這一年時間就是研究陳列大綱。這個大綱的研究,據(jù)我所知的有十來次的修改,最后由鄧拓歸納大家的意見,就擬定了幾條組織陳列的基本原則,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

△中國國家博物館

如何將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革命、建立人民共和國的輝煌業(yè)績與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統(tǒng)合起來,是時代的政治和文化訴求。中央發(fā)出通知,向全國征集文物,開啟了1959年的文物大遷徙。

△國博館藏——商后母戊鼎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 陳瑞德回憶說:當時是全國一盤棋嘛,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地方對支援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陳列積極性很高。不僅僅是在地方庫房里頭的,有的是正在地方博物館展出的文物,知道中國通史陳列需要這些文物,他們都是直接從展廳里面撤下來,直接就運到北京了。

△國博館藏——商四羊青銅方尊

與此同時,為了尋找革命文物,以實物見證的方式來呈現(xiàn)新中國的革命史,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的工作人員分赴延安、太行山等革命老區(qū),循著前輩革命者的足跡,在散落的革命遺址中,甄選出最有價值的革命文物。

△殺害李大釗同志的絞刑架,為國博編號0001號的革命文物

原中國革命博物館文物征集員 沈慶林:革命文物有這樣的特點,它總是和一定的人物、一定的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用)實物來佐證這樣一個歷史事件的存在,歷史的見證,這個很重要。

△革命文物——毛澤東為劉胡蘭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1961年7月1日,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同時正式開放,從此成為我國歷史文化的最高殿堂。2003年,兩館合并,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黨史回眸

1945年

9月19日 中共中央提出“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強調(diào)全黨全軍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完全控制熱河、察哈爾兩省,發(fā)展東北力量并爭取控制東北。為此,派出2萬名干部和11萬人的軍隊進入東北,包括10名中央委員、10名中央候補委員。

1999年

9月19日-22日 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召開。全會通過《關于國有企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08年

9月19日 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舉行。中共中央決定,從2008年9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時間,在全黨分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

2014年

9月19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

歷史瞬間

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在瀏陽文家市里仁學校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經(jīng)過激烈爭論,決定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湘贛邊界的山區(qū)進軍。圖為文家市里仁學校舊址。

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在瀏陽文家市里仁學校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經(jīng)過激烈爭論,決定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湘贛邊界的山區(qū)進軍。圖為文家市里仁學校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