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以高質量法律政策研究助力“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以高質量法律政策研究助力“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 發(fā)布時間: 2023-09-19 瀏覽:317 次

“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是檢察工作適應時代發(fā)展新需求的必然選擇,是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關鍵所在,要讓“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成為新時代新征程檢察履職辦案的基本價值追求。所謂“高質效”,“質”是指質量、品質;“效”是指效率、效果。其中,質是前提,離開了質談效是本末倒置;效是追求,也是目標。遲到的正義非正義,一般意義上而言,效率高,效果才會好?!案摺?,則與人民群眾對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越來越高的新需求緊密相連。

“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既要確保在實體上實現公平正義,也要確保在程序上讓公平正義更好更快實現,在效果上讓人民群眾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義。

法律政策研究工作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和檢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充分發(fā)揮檢察理論研究、組織檢委會會議、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審核備案評估等職能作用,助力“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一是高質量開展檢察理論研究。檢察理論研究是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實到具體檢察工作中的“先導性工程”,也是推動檢察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基礎性工程”,更是各級檢察機關、每一位檢察人需為之努力的“系統(tǒng)性工程”。從助力高質效辦案的角度,開展高質量的檢察理論研究有助于更新辦案理念、提升辦案能力。一方面,檢察工作現代化,首先是辦案理念的現代化。理念上清醒,方向上才不會出現偏離,行動上也才會更加堅定有力。新時期,要持續(xù)強化對于“從政治上著眼、從法治上著力”“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依法一體履職、綜合履職、能動履職”等檢察工作理念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檢察工作現代化,基礎在于辦案能力的現代化。開展檢察理論研究,能夠對檢察人員辦案能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新時代檢察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的“催化劑”“加速器”。近期評定的第五批全國檢察業(yè)務專家均具備深厚的理論研究功底,他們或承擔重點研究課題,或發(fā)表論文、出版專著,尤其重視把辦案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重視辦案中特別是對于新型疑難復雜案件辦理的理論指導作用。檢察理論研究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不斷健全完善“大調研”“大研究”工作格局。從檢察系統(tǒng)內部而言,需要組建跨部門的兼職調研員隊伍、建立院領導和部門領導領銜的年度重點課題制度、舉辦檢察論壇搭建成果交流展示平臺、加大對于公開出版的扶持力度拓寬成果轉化渠道。從引進“外腦”智慧的角度,要持續(xù)強化“檢校共建”,進一步健全“檢學研”一體化理論研究格局,加強與法學理論界的交流協(xié)作,合力提升理論研究的水平和實效。

二是高質量組織檢察委員會會議。檢委會是檢察機關的辦案組織和重大業(yè)務工作議事決策機構,在檢察工作中發(fā)揮定方向、定重點的重要作用。實行檢委會制度,對于提高檢察機關議事能力和工作水平,促進科學民主決策,確保檢察權的依法正確行使,具有重要作用。從檢委會的工作內容出發(fā),組織高質量的檢委會集體學習、議事、議案都直接或間接關乎高質效辦案。檢委會集體學習是強化檢委會政治建設和業(yè)務建設的重要舉措。緊扣新時代檢察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專題講座、集體研討、業(yè)務講評、現場觀摩等豐富多樣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加強集體學習,可以及時更新、不斷完善檢委會委員的知識體系,助力委員更好履職,不斷提升檢委會議事議案決策水平質量。檢委會議事旨在通過總結提煉檢察工作經驗,更好促進法律統(tǒng)一正確實施。實踐中,主要圍繞規(guī)范性文件制定、類案審查指引、業(yè)務分析報告、典型案例編寫等方面內容進行審議。如,在類案審查指引方面,圍繞一類案件辦理中的審查方法,總結經驗,對證據收集、證據審查、庭審運用等內容予以提示,提升辦案質量。檢委會議案旨在通過集體研判確保案件辦理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實踐中,提交檢委會討論的多為一些重大、疑難、復雜以及有影響力、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更加切實關乎人民群眾的“體感正義”。檢委會能夠以更高站位,在綜合考慮“三個效果”以后,依法審慎作出決定,通過個案辦理,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樹立價值標桿。

三是高質量審核備案評估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檢察建議是檢察機關依法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責、參與社會治理、促進依法行政、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障法律統(tǒng)一正確實施的重要方式。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是指檢察機關針對履職中發(fā)現的有關機關和單位存在違法犯罪隱患、管理監(jiān)督漏洞、風險預警和防控不到位等普遍性傾向性問題,以及需要給予有關人員和組織行政處罰、政務處分、行業(yè)懲戒等情形,依法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責,提出建章立制、加強監(jiān)管、改進工作等內容的檢察建議。根據最高檢《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負責法律政策研究的部門對于本單位制發(fā)的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具有審核、備案、落實效果評估等職責。作為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理、強化法律監(jiān)督、提升檢察工作貢獻度的重要抓手,高質量審核、備案、落實效果評估工作,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檢察建議質效,延伸辦案效果,擴大辦案影響,也是“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必然要求。

從個案到類案,推動重大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的理念引導、制發(fā)指導。檢察建議指向的問題源于案件,又超越案件本身,要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就需要注重從個案中分析研判系統(tǒng)性、普遍性問題,從個案上升到類案。在此過程中,負責法律政策研究的部門需要不斷強化理念引導、制發(fā)指導。對于擬制發(fā)的重大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或重大類案監(jiān)督檢察建議,需提交檢委會討論決定。

從封閉到公開,推進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全程可視化。封閉條件下制發(fā)的檢察建議在事實的準確性、問題的精準性以及建議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往往存在缺陷。新時代,檢察建議的制發(fā)應當更加注重調查核實和第三方的全程參與。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等不宜公開的情形以外,在調查核實之初,即可邀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特約檢察員、人民監(jiān)督員、聽證員等參與見證,做到事實清楚、準確;在檢察建議起草過程中,可邀請第三方對檢察建議書的內容進行科學論證;在宣告送達、督促落實等環(huán)節(jié),也可邀請第三方參與,增強儀式感、借助第三方力量推進整改落實。通過全程的可視化,保證社會公眾的可感可知。

從粗放到集約,確保社會治理檢察建議質效可評估。一直以來,各級檢察機關高度重視并持續(xù)改進檢察建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檢察建議質量不高、督促落實措施不多、工作不到位等突出問題,導致一些檢察建議的效果不理想、法律監(jiān)督作用發(fā)揮不充分。為此,最高檢《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guī)定》要求,檢察官擬制發(fā)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在起草的檢察建議書報送檢察長之前,應當送負責法律政策研究的部門對檢察建議的必要性、合法性、說理性等進行審核;發(fā)出的檢察建議書,應當于五日內報送上一級的對口業(yè)務部門和負責法律政策研究的部門備案;各級檢察機關的檢委會還應定期對本單位制發(fā)的檢察建議落實效果進行評估。專門研究制定《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督促落實統(tǒng)管工作辦法》,要求各級檢察機關成立檢察建議落實工作分析督導小組。作為分析督導小組日常聯(lián)絡、會議組織、報告撰寫等事宜的職能部門,負責法律政策研究的部門應全面了解本單位所制發(fā)檢察建議落實情況,強化管理、監(jiān)督,適時通報工作情況和典型案例。分析督導小組每年應向檢委會報告一次檢察建議落實情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定期分析研判,解決檢察建議落實中的問題,提升檢察建議落實效果。

(作者為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部副主任、首批全國檢察機關調研骨干人才韓東成)

(來源:檢察日報·理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