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和諧社會需要加強心理疏導

和諧社會需要加強心理疏導

來源:(來源:學習時報) 發(fā)布時間: 2017-12-26 瀏覽:13290 次

人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元。我國社會急劇的社會變遷,使人們不僅承受著極大的心靈震撼,也經歷著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了大量的心理矛盾和變異。如果社會心理失衡與個體心理健康狀況惡化,會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建設,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行動。

心理問題的客觀存在,不僅直接涉及到社會個體的身體健康,而且也是直接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以防患于未然、以調節(jié)為重要手段的心理介入,無疑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必需。

一、心理疏導的功能和作用

一般而言,狹義的心理疏導,是指設在醫(yī)療機構中,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治療人員運用心理治療技術,對有心理障礙的患者實施個別或集體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廣義的心理疏導,是指通過解釋、說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間的理解,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改善或改變心理問題人群的認知、信念、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等,以達到降低或解除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目的行為。其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認知調節(jié)。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fā)性事件引起的,即A引起了C。艾利斯ABC理論則指出,誘發(fā)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fā)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正確的認識和思維方式,使人產生正確的行為;錯誤的認識和思維方式,使人產生錯誤的行為。因此人們的思維認知非常重要。然而很多時候,人們的思維認知、信念看法會步入誤區(qū),甚至是牛角尖。此時如果單單依靠自身力量調節(jié)和控制,往往無濟于事。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而心理疏導使用一系列非醫(yī)療的手段,諸如對話、討論、攀談、引導、啟發(fā)等,以與“問題困擾者”平等交流、相互磋商的方式,共同探討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以及對事物的正確看法,調整心理狀態(tài),克服心理異常,以求得在對客觀世界正確反映下的正確思維和行為。正確的心理引導,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二)心理支持。個體在面臨困境時,得到來自家庭成員、親朋好友、團體組織和社會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會提高心理應激能力。相反,如果社會支持不足,會增加個人受挫情緒,產生悲觀失望心態(tài),甚至發(fā)展成為對社會的仇視、對抗心理,影響社會穩(wěn)定。當前,社會變遷較快,社會的不斷分化、人口流動的增加、家庭結構的變遷、原有單位制度的解體等,使原有的人與人的聯(lián)系越來越松散,導致通過傳統(tǒng)的社會支持來調節(jié)緩解心理的作用趨于弱化。因此很有必要積極培育新的公民組織、加強社區(qū)建設、強調家庭來建設新的對個體心理的社會支持。此外,心理疏導是一種專業(yè)關懷,注重的是心理輔導和訓練,它的介入,可以為人們提供恰當的心理關懷和給予心理支持。

(三)情緒宣泄。宣泄理論的鼻祖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這位古希臘哲學家在《詩學》中認為希臘悲劇能夠有效地幫助人們從恐懼、悲傷等負面情緒中釋放出來,亞里士多德相信這有助于個體的心理健康以及社會的安全有序。人都需要宣泄,只是方式選擇不同而已。因此現代心理學認為,情緒宣泄是人們獲得精神健康的重要“營養(yǎng)素”。通過宣泄敵對、不滿等消極情緒,有利于人們理順情緒,恢復心理平衡。心理疏導無疑為人們提供了情緒宣泄的機會和平臺,避免了被堵塞的敵意傾向的積累。心理疏導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傾聽來訪者的述說,運用的是同理心(指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當來訪者在述說過程中得到關懷,大部分的感受也就被梳理開了。因此心理疏導常常被認為是社會矛盾的減壓閥。

二、當前加強心理疏導工作的要點

毋庸諱言,心理疏導是緩解社會心理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手段。然而,對很多領域、部門來說,心理疏導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對它的接納和發(fā)展還需要一個理性認知過程。當前在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加強心理疏導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認識不到位,是影響心理疏導工作深入開展的第一道難關。所以加強宣傳,提高認識是必要的。特別要通過媒體、各類文化作品、網絡,提倡“健康心理、健康人生”與“和諧心理、和諧社會”理念,加強心理健康宣傳,糾正對心理問題的片面認識。

(二)整合資源,推進發(fā)展。我國目前的精神衛(wèi)生事業(yè)是落后的。目前在發(fā)達國家,每百萬人有500名心理咨詢師,美國更多,每百萬人有千名。而我國每百萬人只有3~5人,其中相當部分還是社會志愿者。因此急需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財力,造就一批名副其實的心理疏導師,以便向社會提供應有的知識和服務。其次,要充分利用社工隊伍。美國的經驗值得借鑒,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起以社區(qū)為單位的精神衛(wèi)生服務項目,心理衛(wèi)生事業(yè)從單純的醫(yī)學科學導向,過渡到一個與社會保障系統(tǒng)相結合的強大支持系統(tǒng)。在精神科醫(yī)生逐漸被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知識武裝起來的同時,發(fā)展起一個數量龐大的社工隊伍。社工以社區(qū)為單位,解決著人們從衣、食住、行,到職業(yè)教育、再就業(yè)、心理異常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成為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此外,要呼吁全民心理教育,開展心理健康講座,使人們可以在短時期內,接觸到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指導大家的日常生活。

(三)提升技巧,優(yōu)化隊伍。以前,心理疏導只是心理醫(yī)師工作的一個內容。但近年來,已經被引進到思想工作、人事工作、教育工作等領域,并且獲得了肯定的效果。當然,心理疏導工作又是一項比較專業(yè)的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品質和技巧。具體來說,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疏導工作者應該具備以下五項品質:良好的自我意識、具有安全感、善于轉移情景、思維的敏捷性與靈活性、充沛的精力;還需要好的專業(yè)技能:較強的溝通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具備心理學、心理咨詢相關知識理論和較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